一口气了解通货膨胀

发布时间:2024-11-10 15:37 阅读次数:

  今天我想与您深入探讨通货膨胀问题,旨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了解其背后的经济机制,以及政府和央行的政策思路。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的过程,常用指标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趋势。以美国为例,60年前的CPI约为29,而今达到296,意味着60年来物价上涨了约10倍,即60年前的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情况更为惊人,如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和土耳其,物价涨幅分别为16倍、25倍、88倍和970万倍。通货膨胀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即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追逐商品,从而推高物价。尽管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物价稳定,但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即便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这样汇聚了顶尖经济学家的机构内部,意见也时常不一致。

  在经济讨论中,我们需要从更高的思维层面来审视货币和通货膨胀的作用。从整个经济体的角度来看,货币只是一种流通工具,其购买力与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关系不大。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更高的产值,即更高的GDP,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工作、努力生产,以创造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消费者就能享受到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整个经济运转也更加高效。因此,对于货币而言,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货币的价值不稳定,会导致购买力的逐渐消失,促使人们更多地参与生产和消费。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过程,通过不断推动人们进行消费,从而激发经济活力。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上涨,促使人们更多地进行即时消费,从而提高社会总需求和GDP。适度的通货膨胀被普遍认为对整个经济更有利,尽管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不喜欢被逼着花钱。因此,尽管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适,但总体上经济学家更关注经济的发展而非痛苦指数。

  通货紧缩是另一种极端情况,它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货币在未来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在通货紧缩下,人们可能会选择将钱财储存在家中,因为他们知道明年的购买力会更大。表面上看,这种情况似乎很愉快,因为你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通货紧缩可能导致人们不愿意努力工作或消费。如果你不花钱,实际上相当于在赚钱,这可能会导致大家都尽量减少支出,甚至只进行必需的消费。长期来看,这将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通缩,日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一直陷入通货紧缩,即使央行采取刺激措施,政府增加债务,需求也无法刺激起来。通货紧缩不仅会导致价格下降,更严重的是,它可能使人们不愿工作、不愿生产、不愿消费,最终导致社会陷入低欲望状态。因此,通货紧缩所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价格下跌,更深层次的是社会的动力和活力的流失。

  我们关注通货膨胀并非仅是因为价格的变动,而是因为价格变动会引发需求和GDP的变化。然而,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也不能太过于严重。比如,床底下的钱一年比一年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像津巴布韦那样,今天能买100杯奶茶,明天可能只能买50杯,再过一周就买不到一杯,那赚钱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会感到他们辛辛苦苦挣钱养家,但不断被重新洗牌,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会选择立刻躺平。钱变得一旦到手就会立即烫手,因为剩下的钱存起来也会立即消失。这种超高速通货膨胀,也称为恶性通胀,对经济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以一战后的德国为例,面包价格从一天到另一天可能涨了数十倍。这种情况下,经济金融系统和信贷系统几乎完全瘫痪,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最终导致了新的货币军事管制和政治动荡,甚至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历史上,陷入恶性通胀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需要经历艰难的全面改革和重启才能逐步恢复。因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样,都是经济发展中不能接受的极端情况。

  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胀的潜在影响。现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为何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追求适度的通货膨胀。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控制是一个度的问题。美国、欧洲、英国、日本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央行通常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到3%左右。尽管许多其他经济体的央行可能不会公布明确的通胀目标,但它们也希望将通胀控制在2%到5%之间。各国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通胀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使这可能牺牲一些短期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短期衰退。保持通胀稳定已经成为各大发达经济体的底线。或许你会好奇通胀对资产价格,如股票和房价的影响。理论上很难确切预测,因为有太多干扰因素。然而,从直观上猜测,通常认为通胀与资产价格呈正相关,因为价格上涨可能促使人们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但有趣的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71个经济体的研究显示,股价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呈负相关。这意味着在高通胀时期,股票价格通常会下跌。这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即在高通胀时期,政府和央行往往会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胀,这导致股价下跌。然而,也存在例外情况,如土耳其在高通胀时期未采取紧缩政策,导致股价猛涨。另一个例外是能源公司股票,历史数据表明,在高通胀时期,能源公司股票通常表现出色。那么,通货膨胀究竟是由什么导致的呢?直观上可能认为是因为央行印钱过多导致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时政府即使不印钱也会导致通胀,反之亦然。例如,日本央行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大量印钱,却遭遇通货紧缩。

  让我们对此进行详细分析。通常而言,通胀可能由三种主要因素引起。首先是需求拉动型通胀,即Demand-pull。举例来说,考虑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突然因某种原因,人们急需奶茶。这就在经济体中增加了额外需求,导致人们纷纷涌向奶茶店购买奶茶。这时,奶茶店老板们显然会感到高兴,因为这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生产更多奶茶,二是奶茶价格上涨。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奶茶店老板都会获利。这些获利的老板们随后可能会购买更多产品,例如食品或包包。如果幸运的话,有些老板可能会给员工发放奖金或加薪,员工们也会有更多消费能力,从而促进更多商品的销售。总的来说,这种循环势必会刺激包括食品和服装在内的其他行业的生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产量和物价的上涨,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刺激了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需求增长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过程中存在一个副作用,即物价上升,也就是通货膨胀。因此,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逻辑链表明,需求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我们稍微扩展一下视野时,我们可以看到刚才提到的印钱政策,虽然可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进入刺激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循环,但实际上,各国央行最近都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他们印的钱实际上无法真正流入经济系统。因为央行采取的政策措施无非是调整利率或者购买出售金融资产,但实际上这些手段仅仅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资金并未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举例来说,央行购买了大量国债和企业债,但金融机构拿到这些钱后却并不倾向于将其放贷给实体经济,而是将其投入股市等金融市场。即使央行将利率降至极低,商业银行也不会将贷款发放给实体经济,因此资金仍然在金融体系内循环,无法流入像我们这样的消费者手中,也就无法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2020年之前的大约十年里,像日本、欧洲和美国这样的国家大规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长期保持低利率,却没有看到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而只是股市不断上涨的现象。

  央行印钞并非唯一解决经济难题的办法。实际上,政府直接干预才能将资金真正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意味着直接向民众发放资金。回顾2020年至2021年的政策,几乎每位美国人均获得约1200美元支票,有子女的家庭额外获得500美元,失业者每月得到600美元补助,并有各种贷款减免措施。至2021年,年收入不超过75000美元的人还额外获得了1400美元。这两年间,政府总计发放了约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位美国人平均收到了15000美元。一般情况下,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印钞这种低效手段,除非受到战争或政治压力。我们知道,这种后果难以预料。就像我们刚提到的1920年至1923年的德国以及1945年至1946年的匈牙利,都因一战和二战的失败,被迫签署大量赔款,政府不得不采取印钞措施。印钞增加了货币供应,推动了需求,进而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然而,由于政府过度印钞,通胀速度过快,到达一定程度时,社会财富分配开始失衡,人们只关注基本生活需求,而不再考虑储蓄。但在这个阶段尚未达到真正的恶性通胀,大约在百分之四五十水平。此时,即使政府意识到通胀严重性,停止印钞,但人们已开始减少工作,社会产能下降,商品供应减少,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通胀进一步加剧,工作减少,物资短缺,通胀率达到了7.5乘以10的170次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电话

AICoin官网

扫一扫,关注AICoin